English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中国科学院 | 动物所
本站查询
 
首页 实验室概况 新闻动态 科研成果 科研队伍 合作交流 研究生专栏 规章制度
新闻动态
通知公告
实验室新闻
科研动态
学术活动
学术报告
图片新闻
通知公告
动物研究所2011年招收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的要求与程序
节能减排 全民行动
欢迎参加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010年度公众科普开放日
国家动物博物馆展示馆2010年春节期间闭馆安排
现在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实验室新闻
张广学院士生平
2010年02月26日

  张广学,男,1921年1月31日出生,山东省定陶县人,回族。著名蚜虫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6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农学系,获学士学位。1946年在四川遂宁农业改进所遂宁棉厂工作;1947年调至北平农业部棉产改进处,从事棉花害虫防治工作;1948年与北平研究院昆虫研究室合作研究棉蚜;1951年调至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昆虫研究室。历任中国科学院所属实验生物所、昆虫研究所、动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84年起,先后任北京昆虫学会秘书长、中国昆虫学会理事、常务理事、《昆虫学报》副主编、《昆虫知识》主编。1985年起先后任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四、五届常务理事、第六届副理事长,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审查员。1986年任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同年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1998年任中国昆虫学会理事长。

  半个多世纪以来,张先生系统地研究了蚜虫学,在系统分类、生物学、系统发生演化理论和害虫综合治理方面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

  1、系统研究蚜虫学,将我国蚜虫记录从148种推进到1000余种,占世界已知蚜虫总数的四分之一;发表9新属224新种。率先利用数值分类、细胞分类和胚胎特征进行蚜虫分类;利用系统演化理论和支序分类学方法突破蚜虫11科分类系统,建立了13科系统;基于胚胎和胚胎毛序演化规律,研究世界斑蚜科属间系统演化,创立4亚科分类系统。

  2、首次证明中国植物界的科、属级分别与蚜虫的属、种级平行演化。对国际权威R. A. Mordvilko的蚜虫生活周期型的演化理论提出了重要修订。1983年出版专著《中国经济昆虫志同翅目:蚜虫类》被国际同行推荐为东亚蚜虫鉴定的重要用书。

  3、最早提出以基地非耕种指数、生态自然调控机制和生物多样性作为评选马铃薯无病毒原种基地的首要条件,并提出综合防治蚜传病毒的方法,改进了国际先进技术,使马铃薯产量增加了50 %。

  4、首次确定了中药当归“麻口病”的病因,张先生主持研制的当归种苗包衣剂可防治“麻口病”,效果达98%,创造了筒式栽培法和一整套优质丰产栽培技术,解决了当归人工栽培中的三大难题。

  5、对国际权威R. A. Mordviko的蚜虫生活周期型的演化理论提出了重要修正,提出俄罗斯麦蚜和冰草麦蚜是由同寄主全周期的杂草演化而来的小麦害虫;结合地球史和生物史提出在演化关系上多食、广布型的棉蚜,应是寡食性分布型的大豆蚜的祖型,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先后出版《我国棉蚜及其预测预报》、《中国棉花害虫》、《棉虫图册》、《棉花害虫的综合治理》等专著,在辽宁省朝阳建立万亩棉田自控棉蚜样板。提出植物能够并且应当作为生物防治因素加以利用的“相生植保”新思路,并指导创制新疆棉蚜生态治理技术,获得大面积推广应用。

  张广学先生共发表论文318篇(科普16篇),专著33册(科普9册)。曾获全国科技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首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第四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牌奖、国家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和三等奖各一次,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一次和一等奖五次,其它奖项10余次。198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1996年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

  张先生在理论上和联系生产实际上的成就,引起国内外的关注,受邀为有关农业大学师生授课百余次,听讲者数千人,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植物保护人才。培养博士生24名、硕士生6名、博士后1名。

  张广学先生不仅学术渊博、成果繁丰,而且提携后学、甘为人梯,将自己的奖金用于建立“广学动物系统学研究生教育奖励基金”,以激励年轻一代奋发努力,开拓创新。

  张广学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辛勤耕耘、爱国贡献的执着精神,他为人师表、甘为人梯的学者风范,他谦虚谨慎、关爱他人的高贵品质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张广学先生安息吧!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2010年2月25日


版权所有 ©2008-2017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动物进化与系统学院重点实验室
地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 100101 京ICP备05064604号